歡迎:天津土工格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發(fā)布日期:[2020-10-28 14:34:38] 共閱[2245]次 |
天津土工格柵、天津土工格柵廠家 土工格柵(geogrid)是一種主要的土工合成材料,與其他土工合成材料相比,它具有獨特的性能與功效。常用作加筋土結構的筋材或復合材料的筋材等。 土工格柵分為塑料土工格柵、鋼塑土工格柵、玻璃纖維土工格柵和聚酯經(jīng)編滌綸土工格柵四大類。格柵是用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聚合物經(jīng)熱塑或模壓而成的二維網(wǎng)格狀或具有一定高度的三維立體網(wǎng)格屏柵,當作為土木工程使用時,稱為土工格柵。 雙向塑料土工格柵是用高分子聚合物(pp聚丙烯)通過擠壓、成板、沖孔過程后再縱向、橫向拉伸而成。該材料在縱向和橫向上都具有很大的拉伸強度,這種結構在土壤中同樣也能提供一個更為有效的力的承擔和擴散的理想的連鎖系統(tǒng),適應于大面積永久性承載的地基補強。 聚丙烯是丙烯加聚反應而成的聚合物,一種有機物。系白色蠟狀材料,外觀透明而輕;瘜W式為(C3H6)x,密度為0.89~0.91g/cm3, [1] 易燃,熔點165℃,在155℃左右軟化,使用溫度范圍為-30~140℃ [2] 。在80℃以下能耐酸、堿、鹽液及多種有機溶劑的腐蝕,能在高溫和氧化作用下分解。聚丙烯廣泛應用于服裝、毛毯等纖維制品、醫(yī)療器械、汽車、自行車、零件、輸送管道、化工容器等生產(chǎn),也用于食品、藥品包裝。 雙向塑料土工格柵和雙向鋼塑土工格柵這兩種材料來對比 ,也是各有千秋,由于雙向塑料土工格柵的抗拉強度最大只能到50kn/m,而雙向鋼塑土工格柵可以到200kn/m,所以,在遇到軟弱地基處理的時候,就是雙向鋼塑土工格格柵的優(yōu)勢了,而且,雙向鋼塑土工格柵還有這價格上的較大優(yōu)勢。
雙向塑料土工格柵和雙向鋼塑土工格柵從外觀上看具有較好的剛性和厚度,且成型為網(wǎng)狀結構,能夠很好地與土體結合并產(chǎn)生理想的摩擦力和握裹力,從而約束土體的變形,提高土體的整體性能,從雙向塑料土工格柵和雙向鋼塑土工格柵的內在性能上看,它們都具有較大的抗拉強度和較低的延伸率,能夠很好地提高土體的承載力,提高地基的穩(wěn)定性,而且,在公路和鐵路的路基部分,雙向塑料土工格柵和雙向鋼塑土工格柵的加入,還能夠降低路基的高度,減少土方量,也就順帶加快了施工速度,節(jié)約了工程投資,減少了對環(huán)境的干擾或破壞。因此,這是一種利國利民好材料。 用途:
雙向拉伸塑料土工格柵適用于各種堤壩和路基補強、邊坡防護、洞壁補強,大型機場、停車場、碼頭貨場等永久性承載的地基補強。 1. 雙向土工格柵用于增大路(地)基的承載力,延長路(地)基的使用壽命。 2. 雙向土工格柵用于防止路(地)面塌陷或產(chǎn)生裂紋,保持地面美觀整齊。 3. 雙向土工格柵用于施工方便,省時,省力,縮短工期,減少維修費用。 4. 雙向土工格柵用于防止涵洞產(chǎn)生裂紋。 5. 雙向土工格柵用于增強土坡,防止水土流失。 6. 雙向土工格柵用于減少墊層厚度,節(jié)約造價。 7. 雙向土工格柵用于支撐邊坡植草網(wǎng)墊的穩(wěn)定性綠化環(huán)境.
開挖基床,設置砂墊層(高差不大于10cm),碾壓成平臺,鋪設格柵,縱軸向應與主要受力方向一致,縱向搭接15-20cm,橫向10cm,搭接處用塑料帶綁扎,并在鋪設的格柵上,每隔1.5-2m用U型釘固定于地面,鋪設的土工格柵應及時回填土料,鋪設的土工格柵層數(shù)視技術要求。 土工格柵的施工工藝要求 土工格柵的鋪筑面應較為平整,鋪筑層經(jīng)驗收合格后,為防縱向歪斜現(xiàn)象,先按幅寬在鋪筑層劃出白線或掛線,即可開始鋪筑,然后用鐵釘固定格柵的端部(每米寬用釘8根,均勻距離固定)。 固定好格柵端部后,用鋪筑機將格柵緩緩向前拉鋪,每鋪10米長進行人工拉緊和調直一次,直至一卷格柵鋪完,再鋪下一卷,操作同前。 鋪完一卷后用6T-10T的壓路機從起始點開始向前進方向碾壓一遍即可。(如鋪筑在中面層上和找平層上,用鋼輥壓路機為宜;如格柵直接鋪在混凝土路面上,用膠輥壓路機為宜。) 接鋪:以卷長為單位作為鋪設的段長,在應鋪格柵的段長內鋪滿以后,再整體檢查一次鋪筑質量,然后接著鋪筑下一段。下一段鋪筑時,格柵與格柵可以用10-15CM的搭接長度,并用鐵釘或木楔固定后繼續(xù)向前進方向鋪第二段。依次類推,操作要求同前。 規(guī)格型號:10KN-50KN 寬度:1米-6米 長度:50米或100米 其他規(guī)格尺寸可定做 網(wǎng)孔:4cm*4cm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yè)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jīng)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所在地原為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qū)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天津地區(qū)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于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qū)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名于史冊。唐朝中葉以后,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